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,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(出血性中风)或阻塞(缺血性中风)导致脑组织损伤,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的疾病,俗称“中风”。
该病具有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残率、高复发率的特点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、失语、认知障碍,甚至死亡,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中风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,是减少中风发病以及复发的关键。
一级预防一级预防通俗来讲就是中医所讲的“未病先防”,是指疾病发生前对中风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,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和药物干预。
一、调整生活习惯
1、适当运动:适当运动并非每天运动,可采取隔天运动或每周运动3~5次,也可以进行一些碎片化运动,如利用外出时多步行,工作时避免久坐不动,在家做做家务等。
2、调整饮食: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,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,少吃咸菜、酱菜、酱油、腌制品等;限制高脂肪、高胆固醇类饮食,如红肉(猪、牛、羊)、动物脑髓、禽类的皮、蛋黄、蟹黄、鱼子等。
不吃或少吃甜食,多吃蔬菜水果,炒菜宜用豆油、花生油、菜油、麻油等。蛋白摄入以白肉为主,如鸡肉、鸭肉、鱼肉等,避免暴饮暴食。
展开剩余64%3、戒烟限酒:吸烟可加速血管硬化、促使血小板聚集、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,继而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。少量饮酒对中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,过量饮酒则会增加中风风险。
饮酒者要适当,不能酗酒;不饮酒者,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中风。
二、药物干预
通过药物对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以及房颤等基础疾病进行干预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的发生。
1、高血压:这是中风最重要的可干预风险因素,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,即使没有症状也应监测,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。
2、糖尿病:糖尿病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,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可通过饮食、运动、药物(口服药或胰岛素)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。
3、血脂异常:研究发现,血脂异常与缺血性中风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,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。血脂异常者应遵医嘱服用他汀类或其他降脂药物。
4、心房颤动: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可显著增加中风风险,尤其是缺血性中风。一旦确诊,务必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,如华法林、达比加群、利伐沙班等,以预防血栓形成。
5、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:是已经明确的中风独立风险因素,可通过超声检查明确。据狭窄程度,可能需要药物治疗(抗血小板药、降脂药)或手术治疗(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)。
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病后防复发,干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,如抗血小板药物(阿司匹林肠溶片、氯吡格雷片等)、调脂药(阿托伐他汀钙片、瑞舒伐他汀钙片等)、降糖药、降压药等;以及对血管狭窄、动脉瘤、烟雾病等进行手术干预。
【重要提醒: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、诊疗之依据,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】
【来源:邵阳市中医医院 范金花】
【编辑:sanx 】
发布于:湖南省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